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市人大十五届二次会议第2023021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9-28 16:43  【 下载 】  字号:[ ]

市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市人大十五届二次会议第20230212号建议《关于构筑城市生命线“保险+科技+服务”机制 破解城市安全治理难题》,会同地方金融、发改、经信、公安、城建、城管、交通、水务、地铁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提案办理工作,现将具体情况答复如下:

一、武汉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城市生命线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等重要任务,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故、随县柳林镇“8·12”极端强降雨灾害等事故灾害给我们的城市安全运行敲响了警钟。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安全治理工作,202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武政〔2021〕13号),提出要着力构建韧性城市体系、立体消防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燃气、隧道、桥梁等领域运维管护,加快推进老旧燃气、供水等管网更新改造,加强路面病害治理,规范管理占道挖掘施工,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防范运行风险的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2023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武政办〔2023〕41号),提出要围绕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城市治理精细高效、为民服务精准精致的总体目标,构建全市一体化智能化、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全市运行体征全面感知、决策分析统揽全局、综合调度一体联动、事件处置高效有序,助力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城镇燃气领域,建成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平台,安装钢瓶“二维码”,实现对液化石油气钢瓶全过程监管。此外,正在积极开展“武汉市城镇燃气行业信息化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桥梁隧道领域,智慧桥隧系统在线安全监控监测建设和接入覆盖率达93.44%,设置前端感知设备,实现桥隧状态“预知、预警、预测”。供排水领域,成立调度中心,在关键敏感管段及其附属构筑物上方进行道路实时监控,在线远程监控敏感地段管线实时情况。利用RTK卫星定位管网及检查井、利用潜望镜及管道检测机器人对疏捞管段进行调查,直观展示污水管线生产运行情况,精准开展排水管线维护。电力领域,全面推广移动数字化监管体系,以人员轨迹APP为核心,实现海量轨迹信息与全部计划、队伍、人员、现场数据动态比对,智能识别、自动告警作业人员离开现场、实际作业人员与计划不符等8类异常行为。完成防高坠、防触电等20余种典型违章行为智能识别开发,全面开展智能反违章试点。移动视频终端全面覆盖特高压现场、高风险现场。此外,武汉供电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输电全景智慧管控平台、一级电缆通道“立体巡检+状态感知”巡检平台、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等部署应用。电梯领域,在全省率先建成“1库8平台”的“智慧电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电梯应急处置、大数据分析预警以及电梯监察、检验、维保、使用等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与管理。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963333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中心。轨道交通领域,“互联网+”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系统构建起10大业务模块,“一张图”实时展现在建线路、工点实时风险状态和历史走势、各参建单位质量安全履约能力排名、在建工点质量安全关键信息;“一张屏”构建起各施工现场实时视频监控和视频会商网络,做到小隐患当场制止、大风险无缝盯控、极端天气快速反应、应急救援实时调度;一张网”对“六道防线”监管资源深度整合,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对外部施工入侵事件实时监测与报警,并准确定位入侵地点;对隧洞结构、道床结构及其减震效果、轨道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隐患,给出维修建议;并可以根据列车行驶时的动态信号评估列车轮轴健康状态,给出异常定位和维修建议。此外,建成运营线路土建设施检养修平台、轨道交通沿江区域地下水位测量项目、桥梁在线健康监测平台,实现了维保施工作业全流程化、地下水位监测实时化、桥梁结构变化实时监测化。建成运营线路土建设施检养修平台,实现日常维保报送-巡查-治理-验收-签证-计量-程序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建成轨道交通沿江区域地下水位测量项目,实时掌握分析车站地下水位变化;建成桥梁在线健康监测平台,实时掌握长期荷载作用下轨道交通桥梁结构状态变化。油气管线领域,建立光缆预警系统,通过管道伴行光缆感知管道周边机械施工,启动预警提示。在管道高后果区、施工段等高风险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管道周边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事件。在山区段管道高风险段加装应力应变检测装置,持续对管道应力和地质情况进行检测。建立管道阴极保护远程智能测试桩系统,实现管道阴极保护状况实时在线分析。综合管廊领域,在武九线综合管廊项目中探索性的将BIM技术引入市政管廊设计和施工领域,运用实体模型,进行了设计方案对比、设计图纸审核、温度通风及能耗分析、碰撞及净空分析、可视化技术交底、施工模拟、VR虚拟漫游和复杂工艺技术展示等工程应用实践。在武九管廊项目中采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系统进行运维管理,该系统由统一管理平台及环境监控、安全防范、通信、火灾自动报警等子系统组成,依托BIM、GIS、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实时监控综合管廊运行状态与应急事件快速响应为目标,以智能传感与自动控制为手段,使环境监测自动化、可视化;日常巡检移动化、智能化;运营管理流程化、精细化;应急指挥标准化、高效化,实现对综合管廊运行数据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精准管控。

(二)强化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消防领域,建成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物联监管。交通领域,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全部安装车载动态监控终端,并纳入市级重点车辆联网联控平台。全市公路不停车检测系统,精准检测分析“双超”货车运行态势,对“百吨王”和超限100%以上严重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部分新城区“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实现区域交通全景监测可视化、辅助决策可量化、多级联动智慧化等功能。建成交通安全风险监管系统,整合事故、违法、车管、122接警、设施、流量、气象、保险、城管等大量与道路交通密切相关的数据,综合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技术,引进国内外科学的分析方法,针对常见热点业务场景建立分析模型,实现交通安全风险主动预警、闭环处置及跟踪评价。创新建设“无人车管所”,武汉人保利用公司服务网点,建设多家车驾管社会服务站,该服务站可办理6年免检等业务。建设施工领域,全市在建基坑实现信息化管理,临江临湖基坑实现视频监控。此外,高处作业安全带系挂点标准、安全绳监控装置、在线视频监控、塔吊升降安全监测系统、智能喷淋降尘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用。特种设备领域,运用武汉市特种设备监察与检验系统、武汉智慧电梯系统、武汉气瓶充装质量追溯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强化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信息化、实时化、标准化管理,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危险化学品领域,积极推广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危险化学品登记综合服务系统和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系统运用,督促化工园区积极推动园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全市危险化学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民爆物品领域,建成危险物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全市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处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旅游领域,建成旅游监控中心平台,实现主要景区门口公共区域实时监控和安全预警,督促指导景区做好人流疏导和安全防范。气象灾害,建有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移动风廓线雷达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的气象综合监测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智能网格预报订正技术研究,改造升级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利用人工智能改进强对流灾害天气识别技术、雷达回波外推预报技术。森林防火领域,打造“空天地人”立体化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及指挥系统,通过卫星监测、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测实现森林火情热点实时监测预警;为森林防火管理员和护林员配备基于卫星定位、云计算、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巡护设备,实现巡护人员实时定位、监测预警信息实时接收,火情热点核查实时反馈,紧急情况下直接调度,实现了防火工作“看得见、联得通、调得动”。尾矿库,积极推进尾矿库监管信息化建设,将采集到的尾矿库库区相关基础数据,转化成三维空间可视化图形,并将尾矿库在线监测纳入省监测平台,帮助监管人员准确快速地了解尾矿库基础数据、在线监测数据和周边环境,为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监管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三)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精准抓好指挥平台应用。配备了无人机、防爆防水对讲机、卫星便携站、370M窄带通信、三屏指挥箱等应急通信设备以及小型通信保障车,完成了纵向到区的应急指挥信息网、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工作,并建设了融合通信节点,实现“开机上图、统一指挥、分级调度”。严格值守指挥机制。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制定《灾害事故信息报送和现场处置工作规范》,明确各区、各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报送灾害事故信息的职责。加密汛期等特殊时段突发信息监控频次,制订“橙色预警定时报、极端情况随时报、各区定点零报告”的信息报送机制,实时掌握全市险情动态。拓展舆情信息应对机制,多点触发信息收集渠道,有效利用舆情监测平台、市政府政务调度平台、市民热线平台,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灾害等敏感信息,信息报送和险情处置时效性大幅提升,事故灾害影响程度有效降低。建立救援联动机制。发挥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武汉基地、中国安能集团武汉分公司的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建立救援联动机制。修订出台《武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编市级专项应急预案30件、部门应急预案144件,市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平面体系搭建基本完成。研究制定《武汉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规则》,加强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避免和减轻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制修订《武汉市应急管理专家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和规范专家管理。按照程序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专家申报、审核、公示等工作,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开发专家库管理系统,对专家库实行数字化管理和随机抽取,做到抽取的精准性和公正性相结合。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保险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面推行工伤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推行,工伤保险在企业职工伤亡救助方面发挥积极有力作用。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工伤事件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工伤认定,及时支付工伤保险救助费用,有效保障了广大从业人员正当合法权益。

(二)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020年6月,市政府出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高危行业领域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0〕63号),明确了工作目标、实施原则、实施要求、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目前,共有21家财险机构在汉开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业务,非煤矿山、危化品、金属冶炼行业、民用爆炸品、渔业已基本全覆盖,交通运输业和建筑施工行业有序推进。

(三)试点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武昌区先行先试,连续多年以区政府出资购买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为辖区共130万名居民投灾害民生保险,该保险涉及火灾、爆炸、暴雨、洪水等事故灾害。

(四)其他保险运用情况。供排水及防汛领域,全市中心城区供水业务已由市自来水公司向中国人保投保,包括城市公共供水设施保险、公众责任险(供水突发事件造成公众损失赔付)。此外,部分区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井盖伤害意外险等专业保险,进一步分担管网意外风险。电梯领域,积极推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有利于妥善解决事故的救援及善后赔偿等问题;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为电梯作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轨道交通领域,投保建安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投保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公众责任险、现金险、雇主责任险、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对全部11条线路投保桥隧维保保险。交通领域,在全省率先探索车损事故快速理赔服务,组织在汉保险公司建立多家保险理赔服务点,实行车损事故快撤现场,快速定责、定损、理赔、维修等。成立“警保联动快骑队”,将保险行业和交管部门资源整合优化,实行“警保编组、屯警街头、联动查勘、综合服务”的工作创新。充分利用人保公司在农村地区网点全覆盖优势,在新城区32处人保公司服务网点基础上实施改造升级,强力组织农村地区“两站两员一长”工作实施,对各类交通违法劝导和摩托车佩戴头盔进行提示和交通法规宣传,及时劝阻酒驾、无证、超员、未购买保险车辆上路等违法行为。旅游领域,根据《旅游法》《旅行社条例》相关规定,国家对旅行社实施责任保险制度。旅行社应当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推行,目前全市旅行社已实现全覆盖。园林领域,投保“绿化公众责任险”,高效解决了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引起的武汉市城区内城市道路、市属公园、老旧小区及城市口袋公园的树木倒伏、断枝以及人行天桥、高架桥花箱掉落等,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理赔问题,有效提高了园林养护作业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我市在包括城市生命线在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方面业已基本构建起有法可依、覆盖全面、保障有效、比较完备的保险体系,为全市广大企业从业人员和全体市民提供了多层次、多险种、多机制的保险保障,有力筑起“保险+科技+服务”机制,有效破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治理难题。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考虑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等因素,在没有国家、省明确要求的情况下,结合我市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已推行多种保险,且正在组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不宜以政府部门名义强制推行相关保险和科技服务。各保险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可以主动与相关企业对接,探索“保险+科技+服务”的风险减量机制,切实保障广大企业持续健康安全有序运行。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