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武汉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武汉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针对您在建议中提到的构建完善的韧性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应对气候灾害韧性、积极推进灾后城市自救与恢复体系建设、强化韧性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武汉市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既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一项需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的长期任务。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密切配合、合力攻坚,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城市韧性安全体系,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持续推进韧性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建设。一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安全韧性、永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安全韧性城市功能分区,合理设置生态空间、城市风道、综合交通、防灾减灾救灾、市政设施等空间格局,融入水域空间保有量、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等韧性要素指标,系统提升城市空间的抗逆性、恢复性与扩展性。二是配套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构建与长江流域丰水型超大城市相匹配的全市规划指引,着力减轻城市内涝压力,系列举措受到国家住建部充分肯定。三是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管廊建设。围绕《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构建“一环八射十一区多节点”的规划结构体系,打造全市“干—支—缆”相结合、联网成片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有效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提高了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转效率。四是加快推进“平急两用”规划建设。2025年重点推进《武汉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武汉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计划在中心城区规划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平急结合”的应急救援空间规划,预留设置临时疏散、隔离防护及防灾避难空间等区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二、不断健全城市风险应急预案体系。一是不断修订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城市风险因素的多样性与动态变化性,分级分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编制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区编制区级专项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街(乡镇)、社区(村)编制了1件以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二是突出建设重点行业领域预案。聚焦城市防洪、交通运输、重特大火灾等重点行业领域,修订编制《武汉市城市防洪应急总体预案》《武汉市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市交通运输行业防范处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武汉市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等各项专项预案,有效提升应对重点行业领域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建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开展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原则,将风险防范贯穿安全生产全过程,积极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并将应急演练内容与实际场景结合起来,确保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准确、高效地做出响应。
三、大力推进“智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以“智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为引领,锚定“能监测、会预警、强指挥、快处置”目标,整合韧性城市各类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同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一是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安全生产方面,接入危化、冶金、粉尘涉爆、铝加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关键设备感知数据和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数据,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物联感知数据,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高危风险的智能识别和自动预警。自然灾害方面,整合接入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灾害综合风险视频监测终端数据,横向汇聚洪涝、地质、林火、气象等灾害监测信息,构建多维度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形成“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二是抓紧推进现代化应急指挥部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危化、工贸、洪涝、林火、地质、地震、通用7大场景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市、区、街三级视频指挥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应急协同处置效率。加速开发“应急救援指挥一张图”,集成展示灾情态势、影响范围、救援力量、物资分布等关键信息,努力实现“一图统览、智能调度”,为指挥决策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支撑。三是建设集约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统一的武汉市应急数据资源池,持续推进各区、各部门(包括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信息平台)和企业数据向应急数据主题库汇聚。对汇聚数据开展专业化、规范化数据治理,形成动态更新、共享校核、权威发布的应急数据资源目录清单。
四、增强城市应对气候灾害韧性。一是强化统筹协调。2024年整合6个市级应急指挥机构职能,成立市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保留森林防灭火、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个专项指挥部,同步组建11个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市发改、公安、资建等11个部门牵头),强化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二是完善法规制度。2023年和2025年两次修订《武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流程。三是完善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查登记灾害风险数据,建成“市防灭火应急资源一张图”和“涉灾群众转移安置风险区划图”。组建专(兼)职灾害信息员队伍,构建全覆盖应急救灾体系,建立预警信息直达机制。
五、积极推进灾后城市自救与恢复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避险转移。贯彻落实应急避难场所的最新标准,开发“应急避难场所更新调查”小程序,收集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并指导各区完成避险转移方案,科学指导避险转移准备工作。二是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市区两级“1+16”(1个市级+16个区)备灾仓库,储备救灾物资。与大型商超签订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协议,满足市级启动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应急响应情况下救助群众至少5天的生活必需物资需求。三是落实救助补助。严格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完善受灾救助标准,构建民生保障体系。
六、完善安全韧性城市基础保障体系。一是强化应急管理智力支撑。加强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优化整合全市危化、工贸、建设、燃气、特种作业、消防、地震等行业领域专业技术资源,遴选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专家团队均具备丰富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救援实战经验,为全市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安全检查、事故调查、项目评审、宣传培训等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制发《武汉市应急管理专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家遴选使用、动态考核等管理制度,配套开发智能化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专家信息数字化管理及随机精准调配,确保专家选用过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二是积极开展安全与应急素养教育。紧扣“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主题,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安全宣传咨询日”等系列活动。三是打造“5分钟应急处置圈”。我市在全国首倡社区应急服务站工作机制。武汉应急“救在你身边”的工作做法在全国、全省进行经验交流。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将“打造20个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加大场所、装备、经费、人员保障力度,出台《武汉市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建设指南》,创新建立应急、公安、消防等机构和临近社区的协调联动的“应消一体”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应急共处的工作格局。
综上所述,武汉市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超大城市,仍面临安全生产风险点多、监管难度大等挑战。武汉市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不断提升规划体系中安全韧性指标的综合性和科学性。二是进一步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重点提升突发极端灾害和多灾种耦合灾害的应对能力。三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