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区域性智慧预防与应急数智化建设的建议》(第20250385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立足武汉超大城市治理实际,紧扣应急管理现代化需求,为我市智慧应急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当前,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人口密集、产业集聚,面临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多重风险挑战,传统应急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城市安全需求。提案提出的完善数据采集、搭建智能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三级保障等建议,直指当前应急管理中的短板弱项,与我市正在推进的“智慧应急”平台建设和韧性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应急管理,不仅能提升风险预警的精准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资源调配的高效性,更是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提案的办理落实,能够有力推动我市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联动、全时响应的智慧应急体系,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一、坚持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应急建设,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推动下,2024年4月市应急管理局“智慧应急”平台项目获批立项,2024年8月完成项目招标工作并抓紧开展建设。在今年的《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建成智慧应急平台”被列为重点工作任务。“智慧应急”平台以“平战结合、科技赋能”为核心,围绕“能监测、会预警、强指挥、快处置”,建设应急管理“一库五系统”(应急主题数据库、安全生产综合业务子系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子系统、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子系统、地震创新服务子系统、融合通信子系统),着力强化全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推动数字赋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目前,项目已经完成“智慧应急”平台“一库五系统”开发工作,并于6月底顺利通过初步验收专家评审,正在加快开展平台试运行及用户分级分类培训。
二、织密感知网络,完善全域数据采集体系。“智慧应急”平台接入危化、冶金、粉尘涉爆、铝加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关键设备感知数据和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高危风险的智能识别和自动预警。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在全市部署15个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布设300套灾害综合风险视频监测终端。升级完善市级视频监控汇聚平台,提升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市数据局牵头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编目、统一归集、统一供数”管理机制,开展公共数据归集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整合归集,提升公共数据资源供给质量,目前已编制挂接市级相关部门和有关区1500余个数据资源目录。“智慧应急”平台应用市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成果,横向汇聚22个部门应急相关数据730项、视频监控13042路、图层数据190项。截至6月底,数据总量达4.96亿条,日增量71万条,实时汇聚多部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逐步建成集约化数据资源体系。
三、深化智能分析,构建精准预警决策平台。利用各类单灾种的核心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在“智慧应急”平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中构建智能化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模型和预警规则,形成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科学开展风险评估和趋势研判,提升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实现预警信息的及时、定向发布。同时,探索DeepSeek等AI大模型在应急领域的应用,构建辅助执法检查、突发事件研判、救援指挥支持、应急知识服务等多方面的应用场景,嵌入“智慧应急”系统中。市城运中心加快开展城市风险预警平台建设,对10类城市风险事件开展数字化的评估工作,梳理城市体征指标862项,制定数字化应急预案56个,全面提升城市风险的感知监测能力。推动市教育、电力等部门和单位,以及江岸、洪山、经开等区城运中心,推进森林防火、校园反恐防暴、夏季电力保供、旧风貌建筑防火、无人机、大型活动保障等风险预警场景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风险预警体系,持续加强区域性智慧预防与应急数智化建设。
四、统筹资源配置,打造高效应急调度机制。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一张图,全量汇聚事故灾情信息,一图呈现事件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周边环境、通行条件、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等,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与市城运平台互联互通,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统筹协调能力。健全数字化应急预案体系,拆解应急预案关键要素,形成体系化、逻辑化、自匹配型的智能数字化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信息评估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影响后果,结合图层信息识别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学校、医院等关键防护目标,推送应急指挥部架构图、相关单位任务指令、工作手册、风险提示信息、类似事故案例等关键信息,并经确认后一键推送至联合指挥系统和责任人移动端,提高预案指导性、实战性。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快完善370MHz窄带通信网络覆盖,在全市建设51个370MHz固定站和2个移动站,配备266台370MHz双模手持终端、294台北斗手持终端、116台天通卫星电话,增强三断(断网、断路、断电)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五、强化三级联动,实现风险隐患闭环管理。依托“智慧应急”平台建设横纵贯通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纵向实现市、区、街三级视频指挥调度,横向与消防、水务、城管等部门专业指挥系统互联互通,通过与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市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深度对接,实现信息快速推送和应急任务的快速处置联动,提升各级应急协同指挥能力。强化安全风险隐患全过程管理,逐步落实企业入网纳管,通过与工商登记、行政审批等系统数据定期比对,摸清监管企业基础信息和安全管理信息。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数字化清单,做到重点企业一企一码,关键点位一点一码,实现监管责任“落图、落格”,确保企业安全监管全覆盖、无盲区。建立企业安全管理数字化评价体系,从风险评估结果、监管执法记录、安全事故等维度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加强隐患治理线上全过程管理,通过业务系统精准派发任务,跟踪督办情况,做到隐患治理责任到人、过程可控、结果闭环。
综上所述,我市在推进区域性智慧预防与应急数智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构建了“全域感知、智能预警、高效协同、精准调度”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但作为超大城市,我市仍面临风险隐患复杂多变、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基层应急能力有待提升等挑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二是强化AI大模型在风险研判、指挥决策等关键环节的赋能作用;三是完善“市—区—街道”三级智慧应急协同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我们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为人民群众构筑更加牢固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