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我市进入主汛期和梅雨期,本月中旬到下旬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极易造成干旱灾害,农作物需注意防范高温热害。短时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等次生灾害风险增加。
加强防范阶段性高温及强对流天气。据气象部门分析,我市7月平均气温29~30℃,较常年同期偏高0.5~1℃;降水量130~2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北部正常略偏多,南部偏少1~4成;以过程性降水为主,主要过程可能出现在7月上旬中前期、中旬中后期和下旬中后期,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7月中旬到下旬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需提前做好高温防御准备。请各区、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向辖区或行业领域传播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确保到户、到岗、到人。盛夏期正值秋收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旺盛期,各区、相关部门要做好水资源调度和抗旱准备,减轻阶段性高温干旱对生产生活及生态涵养不利影响。
阶段性干旱可能出现。据水文资料分析,6月份中小河流站点均在设防水位以下,7月,长江流域降水总体偏少,其中长江上游正常偏少,中下游偏少。预计今年主汛期(7-8月)长江流域气候年景偏差,旱重于涝,阶段性干旱、高温热害和阶段性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风险较大。各区、相关部门一是要注意江河湖库水情监测,做好隐患排查和防汛调度;二是加强防范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注意防御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等次生灾害;三是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和调度,在确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做好蓄水保水工作,防止区域性高温少雨酿成旱灾。
地质灾害风险增加。6月份,全市3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状态稳定,未出现失稳破坏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受人类工程活动和大气降雨影响,我市7月份地质灾害风险较6月份有一定增加,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高。各区、相关部门要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巡查监测、工程治理等相关防治措施,防范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灾害,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工作。
农作物需加强防涝抗旱。根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中旬到下旬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极有可能出现旱情。农业生产一是要防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遇暴雨天气要及时排涝,疏通沟渠,清淤减渍。适时抢收已成熟的玉米、西甜瓜和蔬菜,抢修加固避雨设施大棚,做好防大风准备。涝渍过后,要抢晴抓田管,及时扶苗洗苗,并看苗追肥,促弱转壮,防治好病虫害。二是要提前做好高温干旱防御准备。利用降水资源,充分发挥辖区内沟、港、渠、湖、库的作用,在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农业蓄水,留足抗旱水源。早稻灌浆成熟期,注意以水调温,防御高温逼熟,成熟的早稻要及时收割晾晒,避免或减轻不利天气的影响。夏季各类蔬菜生产和育苗时,可在大棚顶膜上加盖一层遮阳网,预防高温热害。
其他灾害风险防范。一是要紧盯森林防灭火工作。进入7月,相对充沛的降水有效增加了林下湿度,森林火险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概率较低,但林内可燃物普遍处于超载状态,枯枝杂叶堆积,大部分地区总体呈现出“遇晴火险等级偏高”的特点。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火源管控,设置森林防火检查卡点,加大巡护密度,及时发现并报告火情。加强对农事用火、祭祀用火、野外吸烟等行为的管控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做好闭环管控。二是高强度地震可能性较小。通过分析近年武汉市及邻区相关资料,尚未发现有价值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