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24年3月份武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4-03-01 15:05  【 下载 】  字号:[ ]

3月份气温迅速回升,雨量明显增加,冷暖空气均较活跃,天气多变。

一、气候趋势及气象灾害分析。2023年中东太平洋出现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在2024年1月达到峰值并将持续到3月至4月,预计今年我市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3月份,预计我市降水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月累计降水量100~13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成。主要冷空气和降水过程出现在上旬中期、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下旬后期。月平均气温11.5~12℃,接近常年同期略偏高0.1~0.5℃。3月中旬以后出现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增大,且3月中旬中前期冷空气势力弱,大气静稳,出现霾天气的风险较大,后期至下旬前期可能发生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要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道路湿滑以及低能见度、雷电、大风等灾害天气对公路交通、水上航运和航空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二、森林火灾形势分析。3月份为我市森林重点防火期。经历前期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林间枯枝断叶等可燃物载量急剧增多,随着气温迅速回升,发生森林火灾风险增大。林间倒树伏枝导致上山道路受阻,有可能对森林火灾的扑救造成阻碍。清明节前后是我市野外火源管控难度最大、防范形势最复杂、火情热点发生最多的关键性时期,季节转换,林间植被含水量低,叠加祭祀上坟、春耕生产、旅游休闲等野外火源同时出现,森林防火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各相关区和部门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做好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灭火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压实街道、乡镇、村湾、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陵园、墓地等重点防火单位责任。强化禁火宣传,落实林头山头地头村头坟头人头包保,做好林边和进山路口值守。护林员要全员上岗,加密巡查巡护。要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对雪灾后倒伏枯枝死树的清理。要倡导绿色文明祭祀,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用火。要切实做好应急准备,配足应急队伍,备齐物资器材,前置扑火力量,落实值班值守,严密监测火情,规范信息报送,确保一旦发生火情,科学安全扑救,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三、水旱灾害形势分析。截至2278时,汉口站水位16.3米,较历年(1990年至2020年)同期偏高0.92米。据长江委预测,到32日汉口站水位将在16.65米。汉江新沟站水位18.42米,较历年同期偏高0.80米。长江汉口站、汉江新沟站及主要中小河流站点水位均在设防水位以下。

各相关区和部门要强化会商研判,加密雨情水情旱情监测,加强信息共享,滚动组织联合会商研判,提前发布预警提示,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针对性部署。强化技术物资保障。根据市级预案同步修编区级防洪抗旱预案及各项专项预案,梳理更新本辖区易积水点位,优化细化“一点一策”。落实防洪排涝专家组成员,加强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清查盘点防汛物资备料储备情况,确保物资备料满足防汛抢险需要。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堤库闸站等水工程设施、监测预警设备等组织“拉网式”巡查检查,形成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确保2024年汛前完成整改。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深基坑等隐患及时督促责任单位整改,河道堤防明口工程汛前完成明口复堤,拆除围堰,确保防汛安全。

四、农业病虫害形势分析。小麦、油菜春管要因苗施策、促控结合、分类管理。麦田、油菜田要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确保雨止田干、沟无积水,预防渍害发生;控旺促弱,分类管理促春发快长,对前期发生冻害的田块,根据苗情和冻害发生情况,合理追肥、喷施生长调节剂,促进恢复生长;抓好病虫害防控,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和油菜蚜虫、霜霉病和菌核病等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抢晴修缮受损设施,对前期受冻植株合理追施速效肥,促进恢复生长,加强大棚四周清沟排渍和棚内温湿管控,做好猝倒病、灰霉病、疫病、菌核病等病害的防控,抓住“冷尾暖头”晴好天气抢播抢栽。露地蔬菜要抓好清沟排渍,强化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工作。

五、地质灾害形势分析。随着春节假期和元宵的结束及气候回暖,全市经济生产工作逐渐步入正轨,3月份开始进入各行各业生产活动的高峰期,人类工程活动集中且强度大,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可能诱发相应地质灾害。结合我市气象风险分析,需重点防范连阴雨天气过程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以及周期性地下水位波动可能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各相关区和部门要全面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摸排工作。组织力量重点排查人口聚集区、交通沿线两侧、旅游景区、各类园区、堆渣倒土及填埋场、各类已建(在建)工程形成的高陡切坡,有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定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结合“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要求,相关部门要联动形成合力,对纳入管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隐患区域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