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趋势及气象灾害分析。5月份,预计我市降水量160~2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成。主要过程出现在上旬中前期、上旬末至中旬初期、中旬中期、中旬末至下旬初、下旬中后期,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较多。全市平均气温22~23℃,较常年同期偏高0.1~0.5℃。5月3—4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影响,我市有明显降水过程。各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联动,及时向辖区和行业领域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防范灾害天气对群众出行、旅游、公路交通、水上航运、航空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二、水旱灾害形势分析。截至4月28日8时,汉口站水位21.07米,较前一日上涨,较历年(1990年至2020年)同期偏高2.24米,预计到5月2日汉口站水位将在21.38米。汉口站、汉江新沟站及主要中小河流站点水位均在设防水位以下。
据长江委预测,2024年汛期,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流域降水量正常偏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涝重于旱。主汛期(6月至8月),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其中,长江上游正常偏多、长江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偏多可能达2成以上。需重点防范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系北部可能发生的较大洪水、金沙江中下游等区域可能发生的阶段性干旱,同时应警惕因降雨集中导致的严重洪涝和山洪灾害,以及后期可能发生的旱涝转折。
各相关区和部门要科学精准抓好预报预警,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会商研判精准性和信息预报及时性,落实好预警“叫应”机制。要聚焦重要堤防、水库山塘、在建工地、轨道交通、涵洞桥隧、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彻底整改到位。要质效并重抓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易渍水点整治,做好排水管网疏捞维护,统筹联动抓好工程调度,强化库、泵、闸、站联调,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要统筹协同抓好应急处突,优化应急预案,备足救灾物资,预置抢险装备,加强实战演练,增强应急抢险救援能力,严密防范旱涝急转。
三、地质灾害形势分析。5月份,强对流天气较多,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强,叠加探亲与旅游人流增大,地质灾害影响人员增多,地质灾害风险增加,要谨防山区及旅游景区内地质灾害。
各区各部门要重视雨前、雨中、雨后的隐患排查巡查工作,压实群测群防员的监测责任,加强人口聚集区、交通沿线两侧、旅游景区、各类园区、各类已建(在建)工程形成的高陡切坡隐患排查,密切监控可能出现的隐患点和险情,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工作。考虑五一假期等重点时段,着重加强旅游景区、公路沿线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受潜在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应制定相关应急预案,提升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四、农业生产淹涝灾害形势分析。农业生产要防范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水稻要清理沟渠,避免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淹涝灾害;遇强降雨受涝田块要及时抢排积水,尽早减轻涝害损失,因强降雨导致田间缺苗倒苗的,要及时进行匀苗扶正,清理稻苗上的漂浮物和泥浆,促进叶片功能恢复。蔬菜要做好清沟理渠工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渍害;及时抢收可收获的蔬菜,减少因灾损失。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紧盯夏粮夏油成熟度,抓住晴雨交替和天气转晴的有利时机,重点做好“抢收、抢脱、抢晒”,确保颗粒归仓。
五、地震灾害形势分析。按照以往的发震规律分析,武汉及邻区2024年5月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