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24年7月份武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1 11:15  【 下载 】  字号:[ ]

一、气候预测分析。7月武汉市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局地性强降水特征明显,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也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易出现异常高温。预计月降水量250~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左右;以过程性降水为主,主要过程可能出现在7月上旬前期和后期、中旬中期和下旬后期,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全市平均气温29~29.5℃,较常年同期偏高0.1~0.5℃。

各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联动,及时发布辖区和行业领域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防范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雾、霾等天气对群众出行、旅游、交通、航运、航空运输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水旱灾害风险分析。6月27日6时,长江汉口站水位已达设防水位,全市启动防汛Ⅳ级响应。主汛期,举水、倒水、滠水、府澴河等重要中小河流可能出现较大洪水,梁子湖、斧头湖等湖泊可能出现超警戒以上水位,山区河流可能发生山洪,部分水库可能出现超汛限以上水位。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强化研判预警。紧盯雨情、水情、汛情变化,滚动组织会商,强化研判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严格落实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预案果断启动相应应急响应。二是要强化河道防洪。确保河道行洪通畅,深入排查整治河道行洪风险隐患,及时清除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障碍物,严禁阻塞、占用行洪通道。加强堤防巡查防守,密切关注堤防所在河道的洪水演进,加大险工险段、高水位河段查险力度,预置抢险队伍、物资、设备等,确保险情及时处置。三是要强化排水防涝。进一步落实排涝泵站、重点流域、重点湖泊腾库腾容,为应对强降雨预留调蓄空间;进一步强化排水防涝设施维护保养和管网清淤疏浚;加强城市易积水点位巡查值守,上足人员、上足设备,提前到岗到位,第一时间应急抢排,最大程度减轻积水影响;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能力,及时应对处置排涝舆情。四是要强化应急避险。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群策作用,夯实“叫应—一反馈”机制;加强中小水库日常管理,严格执行调度规程。重要湖库闸站、险工险段、易积水点提前落实应急抢险队伍、设施,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抢险救援。预报将发生超标降雨、山洪灾害和其他重大险情时,提前果断撤离危险区群众,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工作。五是要强化部门联动。各区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全力协作,做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防范工作,针对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轨道交通、下穿涵洞、隧道等交通设施,深基坑、地下空间等风险区域进一步强化应急处置,避免防汛期间因“断电、断路、断网”等突发状况引起的通讯中断事件,保障关键时刻信息通畅,全力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

三、地震地质风险分析。受人类工程活动和大气降雨影响,我市7月份地质灾害风险较6月份有一定增加,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高。按照以往的发震规律分析,武汉及邻区7月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各区各部门一是要细化隐患管控,加强风险防范。以2024年度区内已排查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山体周边建房和修路切坡、旅游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航飞摄影、地表调查等综合手段开展多层次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重点地段的隐患早期识别,加强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重点防范因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二是要规范应急支撑,有序开展处置。根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作方案》《武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要求,细化落实各部门信息报送要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职责,认真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演练,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三是要强化应急值守,严格落实值班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特殊时段24小时值班制度,遇有紧急、重要情况或重大险情灾情,要立即报告,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四、农业生产淹涝风险分析。一要防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遇暴雨天气要及时排涝,疏通沟渠,清淤减渍。适时抢收已成熟的玉米、西甜瓜和蔬菜,抢修加固避雨设施大棚,做好防大风准备。涝渍过后,要抢晴抓田管,及时扶苗洗苗,并看苗追肥,促弱转壮,防治好病虫害。二是要警惕梅雨季过后可能出现的涝旱急转,提前做好高温干旱防御准备。利用降水资源,充分发挥辖区内沟、港、渠、湖、库的作用,在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农业蓄水,留足抗旱水源。早稻灌浆成熟期,注意以水调温,防御高温逼熟,成熟的早稻要及时收割晾晒,避免或减轻不利天气的影响。夏季各类蔬菜生产和育苗时,可在大棚顶膜上加盖一层遮阳网,预防高温热害。

扫码查看手机版

关联 文章

关联 图片

关联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