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预测分析。8月是武汉市的盛夏季节,平均气温略低于7月,为全年第二热的月份,降水量较7月大幅减少。预计总雨量120~1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7月下旬中后期、8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以及下旬后期,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月平均气温29~30℃,较常年同期偏高1.1~1.2℃。出梅后有阶段性高温出现,主要发生在7月下旬中前期、7月下旬末至8月上旬以及8月中旬,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40℃。35℃以上高温日数20~2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0天。一是要做好阶段性干旱防御。8月出现阶段性干旱的可能性大,需做好蓄水、抗旱和人工增雨作业各项准备。二是要防范高温热浪不利影响。盛夏季有阶段性晴热高温天气,对人民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影响,需做好防暑降温、农田管理和迎峰度夏电力调度等工作。三是要加强防御局地强对流天气。盛夏强对流天气多发,需加强防范局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
二、水旱灾害风险形势分析。7月29日8时,汉口站水位26.10米,超设防1.10米(设防水位25.00米)。据长江委预测,8月份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长江上游和中下游降水量均偏少。在主汛期,举水、倒水、滠水、府澴河等重要中小河流可能出现较大洪水,梁子湖、斧头湖等湖泊可能出现超警戒以上水位,山区河流可能发生山洪,部分水库可能出现超汛限以上水位。各区各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判会商,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及时上报各类信息,进一步细化应对措施,全面加强防汛工作。要针对水位上下波动形成的多次复涨、长期高水位运行的情况,全面分析河道堤防、民垸、江滩的风险隐患,采取强有力措施,严密防守,严加防范。另一方面要严防旱涝急转,加强湖泊水库精细调度,在确保湖泊水库安全度汛的前提下,适当蓄水,保障盛夏期湖泊生态水位要求和水库灌溉用水需求。
三、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形势分析。进入梅雨期以来,降雨强度及降雨频次相对较大,全市登记在册的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状态稳定,虽出现多起地质灾害险情,但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无新增地质灾害发生。进入8月以后,受人类工程活动和大气降雨影响,全市8月份地质灾害风险较7月份基本持平,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高。按照以往的发震规律分析,武汉及邻近地区8月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各区各部门一是要强化应急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特殊时段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履行职责,遇有紧急、重要情况或重大险情灾情,要立即报告,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二是要细化隐患管控。以2024年度区内已排查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山体周边建房和修路切坡、旅游景区等区域为重点,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航飞摄影、地表调查等综合手段开展多层次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重点地段的隐患早期识别,加强地质灾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重点防范因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三是有序开展处置。根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作方案》《武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要求,细化落实各部门信息报送要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职责,认真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应急演练,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
四、农业生产淹涝灾害风险形势分析。一是预防高温热害的不利影响。根据作物发育生长进度,科学制定高温热害的防范措施,做好分类指导,提醒农民和业主避开高温时段田间作业,防止中暑中毒事件发生。蔬菜作物早上遮阳网,合理施用磷、钾、钙肥,适时喷灌或深井水浇灌,减轻高温强光影响;水稻作物抓好科学灌水,高温期间再生稻、中稻田间深水灌溉,喷施叶面肥,增强水稻抗逆能力;玉米作物实施厢沟浇水,追施尿素。采取喷灌方式增湿降温,改善田间小气候,谨防“晒花”。二是预防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及时抢收可以收获的作物,减少灾害损失。遇暴雨天气及时排涝,疏通沟渠,清淤减渍。涝渍过后,要抢晴抓田管,及时扶苗洗苗,并看苗追肥,促弱转壮,防治好病虫害。三是预防可能的干旱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夏季正是我市秋粮作物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要结合各地水源条件,落实“八水抗旱”经验做法,即放库水、调湖水、抽塘水、打井水、拦河水、引江水、买客水、要天水等有机结合,精细化做好抗旱水源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