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预测分析。9月份是从夏到秋的过渡时期。气温呈降低趋势、气温日较差明显增大;降水逐渐减少,晴天明显增多。预计总雨量130~1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部正常略偏多,西部正常略偏少。主要冷空气和降水过程可能出现在9月上旬中期、上旬末至中旬初、中旬末至下旬初、下旬后期以及10月上旬中期、中旬中后期和下旬后期。平均气温21~22℃,较常年同期偏高0.1~0.3℃。预计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2℃的初日出现在9月下旬初,较常年偏晚。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秋旱及其影响。9月发生秋旱的可能性较大,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抓住降雨时机做好蓄水保水。二要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秋汛期武汉气温偏高,空气干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需加强防范林火灾害。三要防范汉江上游秋汛对中下游产生影响。需密切关注丹江口水库水资源调度情况,防范其对中下游产生不利影响。
二、水旱灾害风险形势分析。8月29日8时水情概况:汉口站水位20.84米,较历年(1990年至2020年)同期偏低2.16米。长江汉口站、汉江新沟站及主要中小河流站点水位均在设防水位以下。据长江委预测,2024年秋汛期9-10月,长江流域降水量较30年均值偏少,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均偏少,汉江上游基本正常。各区各部门要持续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研判,加强24小时信息报送,针对性强化暴雨洪水防范应对措施。要持续排查整治风险隐患,聚焦高水位堤坝、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滚动查险排险除险。要持续防范局部极端强降雨天气,重点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预警叫应,落实响应措施,及时转移避险,坚决避免人员伤亡。要持续强化汛旱同防,在加强防洪保安的同时,密切关注防汛抗旱形势变化,科学合理蓄水保水,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区域性阶段性旱情备足水源。
三、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截至2024年8月29日,我市登记在册的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状态稳定,未出现失稳破坏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且全市无新增地质灾害发生。进入9月以后,受人类工程活动和大气降雨影响,我市9月份地质灾害风险较8月份有一定减弱,但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局部短时强降雨作用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按照以往的发震规律分析,武汉及邻近地区9月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各区各部门要强化防灾责任落实与协同联动,加强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全市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防灾减灾工作信息畅通、任务落实,健全和完善多部门协同处置地质灾害的联动机制。要强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摸排,以2024年区内已排查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认真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在运行和在建工程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要强化重点时段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紧盯极端强降雨期间的防灾工作,提前部署防御力量,提前转移受威胁人员。强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加强汛期值班力量的调配,遇强降雨过程强化会商研判、风险提醒和临灾预警。
四、农业生产秋旱灾害风险形势分析。出梅以来,我市降水偏少4~7成,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秋汛期我市气温偏高,降水总体正常,但西部正常略偏少,发生秋旱的可能性较大。9月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关键窗口期。农业生产方面,一是留足抗旱水源。充分利用降雨资源,发挥辖区内沟、港、渠、湖、库的作用,增加农业蓄水。二是保障苗床用水。对秋冬蔬菜、油菜等作物育苗的苗床加强用水管理,优化引灌方案,切实做到抗旱必保。三是抓好秋粮田管。中稻浅湿交替灌溉,注意保温、叶面喷肥等防冷害,成熟后抢晴收割晾晒,适墒翻耕;再生稻田间湿润灌溉,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晚稻根据叶色和群体精确诊断,巧施穗肥,破口抽穗初期注意喷药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